《特赦1959》:国军被俘将领真有那么顽固?这是人为拔高他们

时间:2019-08-17 00:05:35阅读:87313
总体来说,《特赦1959》这个电视剧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和之前的《停战之后》等同题材的影视剧相比,也有一些问题。可以看得出来,《特赦》是很想极力的表现得中立一些的,不想矮化这些被俘的国军高级将

  总体来说,《特赦1959》这个电视剧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和之前的《停战之后》等同题材的影视剧相比,也有一些问题。

  可以看得出来,《特赦》是很想极力的表现得中立一些的,不想矮化这些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乃至于再有些地方甚至是再刻意的拔高,以为之后的转化做好铺垫。比如这些人一开始都有些顽固不化的思想,在之后主要是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转化。

  但是实际上,国军将领本身也是每个人的经历,性格都不相同,有些人比较顽固,有些人比较灵活,有些人在战后担心共产党会像他们以前对待被俘的共产党那样对待他们,也就是把他们杀掉,所以在等着给蒋家王朝当忠臣义士。也有些人因为在不同时期有过这样那样的劣迹,是比较担心自己会被杀的。

  但大多数这种将领再被俘后很快就意识到,共产党比他们想象的要宽宏大度的多,并不是要杀他们,而是希望对他们进行一番改造和教育之后,就让他们做别的工作,能够自食其力,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大多数人对教育改造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逐步转变了思想,才得到了新生。

  也有一些将领实际上在解放战争后期本身就已经比较没有信心了,是准备投降的,只是没有找到更好的机会,所以才稀里糊涂的当了俘虏。比如文强,也就是剧中的刘安国的原型,虽然也一直比较顽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对蒋特别忠诚,而是因为他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撒娇一样的认为毛周一定会记得他,对他有什么特殊待遇。

  还有一些人队蒋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廖耀湘,虽然也是黄埔六期出身,抗战期间火箭速度上升,被委以重任,但他和蒋之间本身也是有矛盾的。在1948年初新五军被解放军歼灭后,国军统帅部认为是廖耀湘不肯救援,蒋在东北召开高级将领会议时曾经说过,要军法从事,追究责任。而且廖耀湘本人在辽沈战役期间又反对出辽西救援锦州,和蒋的矛盾是比较深的。

  杜聿明和蒋之间其实也是又比较深的矛盾的。杜聿明在东北本来打得还不错,蒋临时撤换了他,换上陈诚,后来陈诚不行,又换成卫立煌,预订杜聿明是要取徐州指挥徐蚌会战的,但是却临时被将拉到东北去了。杜聿明回到徐州时战局已经比较糟糕,所以杜聿明提出打就不能撤,撤就不能打得主张,蒋本来同意了,结果杜聿明撤离徐州后,将却严令改变计划,救援黄维兵团,导致杜聿明集团被包围。

  还有一个问题在于,这些人在不同时期得回忆其实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之后,由于环境开始变得宽松,社会上也以曾经有过地富反坏右祖上为荣,这些人也不再忌讳顺他们与蒋的关系了。所以,有些人对蒋的评价比以前高一些了,乃至有些故意夸大他们与蒋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有些人也另外以个人名义出版了回忆录,就出现了很多前后不一样的情况,乃至让人觉得他们之前的心服口服其实也是形势所迫,内心并不以为然。

  这其实是回忆录的正常状态,所有人都这样。同样的经历,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回忆起来的时候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史学界一般都对回忆录的资料价值是有所保留的。而《特赦》似乎就是过多参考了这些人在八十年代以后的回忆录的叙述,而没有意识到回忆录也可能是存在误导的。

  说到底,他们这些人在国民党中本来就已经是精英了,在当时的中国也是精英中的精英,绝大多数人其实脑子是比较好用的,比较灵活,也很会对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相对应的行动来跟上时代。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们这些人也不会傻到顽固到底,非要哭着喊着给那个毕竟东流去的时代殉葬。既然已经到了功德林,当然想得更多的是怎么能够做一点有积极意义的事,改善自己的处境。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